玉米细菌性茎腐病
2021-08-25 15:28:34
[病原/害虫]
- 病原:Erwinia chrysanthemi zeae 一种细菌性病害
[症状描述]
- 危害部位:叶鞘、茎秆
- 病害特征及危害:叶鞘发病初期出现不规则红褐色病斑,逐渐呈现水渍状腐烂状,散发出臭味,湿度大时,病症迅速扩展,严重时植株病部以上倒伏,流出黄褐色腐臭菌液,造成玉米不能抽穗结实,严重影响玉米产量。
[发生条件]
- 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。生长温度在25-30℃,相对湿度70%以上病害发生严重。
[越冬方式]
- 病菌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,翌年春天从植株气孔或伤口侵入,此外害虫玉米螟、棉铃虫可携带病菌传播。
[防治方法]
- 栽培管理:加强植物检疫,选择无病毒的种子播种;合理密植,高畦栽培,提高通风透光性;栽培管理过程中减少对玉米的机械损伤;发现病株后及时拔出销毁。
- 药剂防治:害虫为害的地方,可用10%吡虫啉、40%氧化乐果、2.5%功夫乳油等1000-1500倍液喷洒防治;在发病初期可用农用链霉素4000-5000倍液,25%瑞毒可湿性粉剂或77%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,控制病情发展。
[相关病虫害]
- 玉米棉铃虫、玉米螟